“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,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。”

——尼尔.波兹曼

互联网正在改变现代人对世界的认知,这种认知不仅限于学习方式,更根植于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。

主动思考和被动思考

互联网是一种媒介,以网络短视频为例,创作者通过它进行价值观念的输出,接收者通过媒介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接收。在这一系列类似的传递过程中,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加大,我们与生俱来对信息的“筛选”能力却在逐步弱化。

以前面对少得可怜的信息,人们会通过其他方式主动索取信息,互联网是工具,是那些需要信息的人们用来取得信息的工具,人们往往趋向于使用纸质书籍来获取信息。

而现在面对海量的数据灌输,人们往往是被动接受信息,互联网仍然是工具,是那些输出内容的人们用来传播信息的工具,纸质文献的地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。

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,又让我们不得不在很短的时间内吸收这些来路纷杂、良莠不齐的信息,这就带来了风险:一旦我们潜意识里默许了某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念,我们将没有时间对这种价值进行评判和思考,被动接受。可怕的是,接下来大数据会精准推送相关的内容,让我们在浑然不觉中对这种观念产生赞同,甚至信奉,就这样形成了一个死循环。被动的价值观念接收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:它将改变我们的性格,甚至改变我们的思维

正如去便利店或者去大型商场购买物品的过程是一样的。

去便利店:你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,主动去拿自己需要的酱油、盐、糖之类。

去大型超市:你不清楚自己具体想要什么,通过“逛”或者促销员的推荐被动接受商品信息,如果你听信了广告标语,就有可能买回来一大堆没有用的东西囤积在家里。

如果你手里正好有些闲钱,又天天去商业街瞎逛,不久你的钱袋就会空无一物。

总的来说,互联网带来的大量信息,一方面给予我们极大的便利,促使有需求的人们获得更多信息和资源,但是另一方面,也带来了被动思考、麻木不仁的风险。

你为什么喜欢看短视频

如果一定要找出最能体现当今互联网特征的内容,短视频必然榜上有名。

网络上的短视频基本都有两个特点:

  1. 长度基本都在30s左右;
  2. 视觉和声音效果非常夸张,甚至是吵闹;

这些特征,正在逐步改变你的大脑,让我们来看看它们对应的后果:

  1. 让你的注意力逐渐缩短到30s,进而对长时间的学习和工作失去耐心,或者影响情绪;
  2. 通过视觉、听觉的直接刺激让你兴奋,在长久的刺激之下对短视频产生依赖;

如果你再仔细深究短视频的机制,你将会发现,短视频设计的极为精妙:你的每一次点击,每一次滑动,都带来实施的反馈,生理上刺激你的大脑产生多巴胺,从而让你产生快感。

正因如此,短视频的上瘾性令人咋舌,这种上瘾性质不受性别和年龄限制,上到70岁的老人,下到三五岁的孩子,男人或是女人,都有可能沉浸在短视频的无边海洋中无法自拔。

而且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,这种上瘾体验已经稀松平常。

换句话说,这种类似大麻的“犒赏回路”,唾手可得,并且任何一个拥有智能设备的用户,都无法跳脱。

如果你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进去书籍,某种程度上,你应该去找你手机里的短视频软件算笔账。

我们应该做什么

正如开篇的引言,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因为互联网而感到发了疯似的快乐,以及我们不知道互联网是否会将我们带入深渊。

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将会变得麻木。

所以我们要做的东西很简单,明白互联网的实质:它就是提高生产力,接受外界信息的工具

以及理解互联网对我们思维的作用原理,并对互联网上的内容加以思考和辨别,发挥我们独立思考的权力和才能

我认为最重要的是,抽时间读读你房间里积满尘土的书籍吧——他们比互联网的信息——甚至这篇文章——有着大得多的价值。

时不时的拿出些时间学些纸质的东西,进行一些面对面的社交活动,不光会缓解你的互联网焦虑,也有利于身心,不是吗?

担忧

大人们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:“一天天玩手机,小心给自己玩傻了!”

我相信这并不是危言耸听。

每当看见3岁的孩童也在刷短视频,我并不会赞叹科技水平的迭代进步,反而感到脊背发凉。

因为我知道,如果这个孩子仅仅依靠自己在互联网的认知来生存,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会面临最沉重的打击。

虽然我相信互联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,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他的负面影响。

我们应该把他视为一把双刃剑,在合理利用的同时,随时保持敬畏和警戒。